7 种结构型模式
结构型模式是用来设计程序的结构的。结构型模式就像搭积木,将不同的类结合在一起形成契合的结构。包括以下几种:
- 适配器模式
- 桥接模式
- 组合模式
- 装饰模式
- 外观模式
- 享元模式
- 代理模式
转载: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8850392/answer/1324509357
一、适配器模式
适配器模式: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外一个接口,使得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类能一起工作。
适配的意思是适应、匹配。通俗地讲,适配器模式适用于 有相关性但不兼容的结构,源接口通过一个中间件转换后才可以适用于目标接口,这个转换过程就是适配,这个中间件就称之为适配器。
比如电源适配器:
class Adapter {
int convert(int homeVolt) {
// 适配过程:使用电阻、电容等器件将其降低为输出 5V
int chargeVolt = homeVolt - 215;
return chargeVolt;
}
}
但适配器模式并不推荐多用。因为未雨绸缪好过亡羊补牢,如果事先能预防接口不同的问题,不匹配问题就不会发生,只有遇到源接口无法改变时,才应该考虑使用适配器。
二、桥接模式
桥接模式:将抽象部分与它的实现部分分离,使它们都可以独立地变化。它是一种对象结构型模式,又称为柄体模式或接口模式。
考虑这样一个需求:绘制矩形、圆形、三角形这三种图案。按照面向对象的理念,我们至少需要三个具体类,对应三种不同的图形。
接下来我们有了新的需求,每种形状都需要有四种不同的颜色:红、蓝、黄、绿。
这时我们很容易想到两种设计方案:
为了复用形状类,将每种形状定义为父类,每种不同颜色的图形继承自其形状父类。此时一共有 12 个类。
为了复用颜色类,将每种颜色定义为父类,每种不同颜色的图形继承自其颜色父类。此时一共有 12 个类。
乍一看没什么问题,我们使用了面向对象的继承特性,复用了父类的代码并扩展了新的功能。
但仔细想一想,不同的排列组合将会使工作量变得无比的庞大。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设计原则:合成 / 聚合复用原则。虽然它没有被划分到六大设计原则中,但它在面向对象的设计中也非常的重要。
合成 / 聚合复用原则:优先使用合成 / 聚合,而不是类继承。
继承虽然是面向对象的三大特性之一,但继承会导致子类与父类有非常紧密的依赖关系,它会限制子类的灵活性和子类的复用性。而使用合成 / 聚合,也就是使用接口实现的方式,就不存在依赖问题,一个类可以实现多个接口,可以很方便地拓展功能。
栗子
新建接口类 IColor,仅包含一个获取颜色的方法:
public interface IColor {
String getColor();
}
每种颜色都实现此接口:
public class Red implements IColor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getColor() {
return "红";
}
}
public class Blue implements IColor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getColor() {
return "蓝";
}
}
public class Yellow implements IColor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getColor() {
return "黄";
}
}
public class Green implements IColor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getColor() {
return "绿";
}
}
在每个形状类中,桥接 IColor 接口:
class Rectangle implements IShape {
private IColor color;
void setColor(IColor color) {
this.color = color;
}
@Override
public void draw() {
System.out.println("绘制" + color.getColor() + "矩形");
}
}
class Round implements IShape {
private IColor color;
void setColor(IColor color) {
this.color = color;
}
@Override
public void draw() {
System.out.println("绘制" + color.getColor() + "圆形");
}
}
class Triangle implements IShape {
private IColor color;
void setColor(IColor color) {
this.color = color;
}
@Override
public void draw() {
System.out.println("绘制" + color.getColor() + "三角形");
}
}
再来回顾一下官方定义:将抽象部分与它的实现部分分离,使它们都可以独立地变化。抽象部分指的是父类,对应本例中的形状类,实现部分指的是不同子类的区别之处。将子类的区别方式 —— 也就是本例中的颜色 —— 分离成接口,通过组合的方式桥接颜色和形状,这就是桥接模式,它主要用于 两个或多个同等级的接口。
三、组合模式
上文说到,桥接模式用于将同等级的接口互相组合,那么组合模式和桥接模式有什么共同点吗?
事实上组合模式和桥接模式的组合完全不一样。组合模式用于 整体与部分的结构,当整体与部分有相似的结构,在操作时可以被一致对待时,就可以使用组合模式。例如:
文件夹和子文件夹的关系:文件夹中可以存放文件,也可以新建文件夹,子文件夹也一样。
总公司子公司的关系:总公司可以设立部门,也可以设立分公司,子公司也一样。
树枝和分树枝的关系:树枝可以长出叶子,也可以长出树枝,分树枝也一样。
在这些关系中,虽然整体包含了部分,但无论整体或部分,都具有一致的行为。
组合模式:又叫部分整体模式,是用于把一组相似的对象当作一个单一的对象。组合模式依据树形结构来组合对象,用来表示部分以及整体层次。这种类型的设计模式属于结构型模式,它创建了对象组的树形结构。
考虑这样一个实际应用:设计一个公司的人员分布结构,结构如下图所示。
我们注意到人员结构中有两种结构,一是管理者,如老板,PM,CFO,CTO,二是职员。其中有的管理者不仅仅要管理职员,还会管理其他的管理者。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整体与部分的结构。
一般的思路
新建管理者类:
public class Manager {
// 职位
private String position;
// 工作内容
private String job;
// 管理的管理者
private List<Manager> managers = new ArrayList<>();
// 管理的职员
private List<Employee> employees = new ArrayList<>();
public Manager(String position, String job) {
this.position = position;
this.job = job;
}
public void addManager(Manager manager) {
managers.add(manager);
}
public void removeManager(Manager manager) {
managers.remove(manager);
}
public void addEmployee(Employee employee) {
employees.add(employee);
}
public void removeEmployee(Employee employee) {
employees.remove(employee);
}
// 做自己的本职工作
public void work() {
System.out.println("我是" + position + ",我正在" + job);
}
// 检查下属
public void check() {
work();
for (Employee employee : employees) {
employee.work();
}
for (Manager manager : managers) {
manager.check();
}
}
}
新建职员类:
public class Employee {
// 职位
private String position;
// 工作内容
private String job;
public Employee(String position, String job) {
this.position = position;
this.job = job;
}
// 做自己的本职工作
public void work() {
System.out.println("我是" + position + ",我正在" + job);
}
}
这样我们就设计出了公司的结构,但是这样的设计有两个弊端:
name 字段,job 字段,work 方法重复了。
管理者对其管理的管理者和职员需要区别对待。
关于第一个弊端,虽然这里为了讲解,只有两个字段和一个方法重复,实际工作中这样的整体部分结构会有相当多的重复。比如此例中还可能有工号、年龄等字段,领取工资、上下班打卡、开各种无聊的会等方法。
大量的重复显然是很丑陋的代码,分析一下可以发现, Manager 类只比 Employee 类多一个管理人员的列表字段,多几个增加 / 移除人员的方法,其他的字段和方法全都是一样的。
有读者应该会想到:我们可以将重复的字段和方法提取到一个工具类中,让 Employee 和 Manager 都去调用此工具类,就可以消除重复了。
这样固然可行,但属于 Employee 和 Manager 类自己的东西却要通过其他类调用,并不利于程序的高内聚。
关于第二个弊端,此方案无法解决,此方案中 Employee 和 Manager 类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对象,两者的相似性被忽略了。
所以我们有更好的设计方案,那就是组合模式!
使用组合模式的设计方案
组合模式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让用户可以一致对待整体和部分结构,将两者都作为一个相同的组件,所以我们先新建一个抽象的组件类:
public abstract class Component {
// 职位
private String position;
// 工作内容
private String job;
public Component(String position, String job) {
this.position = position;
this.job = job;
}
// 做自己的本职工作
public void work() {
System.out.println("我是" + position + ",我正在" + job);
}
abstract void addComponent(Component component);
abstract void removeComponent(Component component);
abstract void check();
}
管理者继承自此抽象类:
public class Manager extends Component {
// 管理的组件
private List<Component> components = new ArrayList<>();
public Manager(String position, String job) {
super(position, job);
}
@Override
public void addComponent(Component component) {
components.add(component);
}
@Override
void removeComponent(Component component) {
components.remove(component);
}
// 检查下属
@Override
public void check() {
work();
for (Component component : components) {
component.check();
}
}
}
职员同样继承自此抽象类:
public class Employee extends Component {
public Employee(String position, String job) {
super(position, job);
}
@Override
void addComponent(Component component) {
System.out.println("职员没有管理权限");
}
@Override
void removeComponent(Component component) {
System.out.println("职员没有管理权限");
}
@Override
void check() {
work();
}
}
可以看到,使用组合模式后,我们解决了之前的两个弊端。一是将共有的字段与方法移到了父类中,消除了重复,并且在客户端中,可以一致对待 Manager 和 Employee 类:
- Manager 类和 Employee 类统一声明为 Component 对象
- 统一调用 Component 对象的 addComponent 方法添加子对象即可。
四、装饰模式
装饰品并不会改变物品本身,只是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装饰模式也一样,它的主要作用就是:
增强一个类原有的功能
为一个类添加新的功能
并且 装饰模式也不会改变原有的类。
装饰模式:动态地给一个对象增加一些额外的职责,就增加对象功能来说,装饰模式比生成子类实现更为灵活。
其别名也可以称为包装器,与适配器模式的别名相同,但它们适用于不同的场合。根据翻译的不同,装饰模式也有人称之为“油漆工模式”。
用于增强功能的装饰模式
我们用程序来模拟一下戴上装饰品提高我们颜值的过程:
新建颜值接口:
public interface IBeauty {
int getBeautyValue();
}
新建 Me 类,实现颜值接口:
public class Me implements IBeauty {
@Override
public int getBeautyValue() {
return 100;
}
}
戒指装饰类,将 Me 包装起来:
public class RingDecorator implements IBeauty {
private final IBeauty me;
public RingDecorator(IBeauty me) {
this.me = me;
}
@Override
public int getBeautyValue() {
return me.getBeautyValue() + 20;
}
}
可以看到,装饰器也实现了 IBeauty 接口,并且没有添加新的方法,也就是说这里的装饰器仅用于增强功能,并不会改变 Me 原有的功能,这种装饰模式称之为 透明装饰模式,由于没有改变接口,也没有新增方法,所以透明装饰模式可以无限装饰。
装饰模式是 继承 的一种替代方案。本例如果不使用装饰模式,而是改用继承实现的话,戴着戒指的 Me 需要派生一个子类、戴着项链的 Me 需要派生一个子类、戴着耳环的 Me 需要派生一个子类、戴着戒指 + 项链的需要派生一个子类……各种各样的排列组合会造成类爆炸。而采用了装饰模式就只需要为每个装饰品生成一个装饰类即可,所以说就 增加对象功能 来说,装饰模式比生成子类实现更为灵活。
用于添加功能的装饰模式
我们用程序来模拟一下房屋装饰粘钩后,新增了挂东西功能的过程:
新建房屋接口:
public interface IHouse {
void live();
}
房屋类:
public class House implements IHouse{
@Override
public void live() {
System.out.println("房屋原有的功能:居住功能");
}
}
新建粘钩装饰器接口,继承自房屋接口:
public interface IStickyHookHouse extends IHouse{
void hangThings();
}
粘钩装饰类:
public class StickyHookDecorator implements IStickyHookHouse {
private final IHouse house;
public StickyHookDecorator(IHouse house) {
this.house = house;
}
@Override
public void live() {
house.live();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gThings() {
System.out.println("有了粘钩后,新增了挂东西功能");
}
}
这就是用于 新增功能 的装饰模式。我们在接口中新增了方法:hangThings,然后在装饰器中将 House 类包装起来,之前 House 中的方法仍然调用 house 去执行,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修改原有的功能,只是扩展了新的功能,这种模式在装饰模式中称之为 半透明装饰模式。
为什么叫半透明呢?由于新的接口 IStickyHookHouse 拥有之前 IHouse 不具有的方法,所以我们如果要使用装饰器中添加的功能,就不得不区别对待 装饰前的对象和装饰后的对象。也就是说客户端要使用新方法,必须知道具体的装饰类 StickyHookDecorator,所以这个装饰类对客户端来说是可见的、不透明的。而被装饰者不一定要是 House,它可以是实现了 IHouse 接口的任意对象,所以被装饰者对客户端是不可见的、透明的。由于一半透明,一半不透明,所以称之为半透明装饰模式。
I/O 中的装饰模式
Java 7 中引入了try(resource)语法糖,IO 的代码就可以简化如下:
public void io() throws IOException {
try (InputStream in = new BufferedInputStream(new FileInputStream("src/readme.txt"))) {
byte[] buffer = new byte[1024];
while (in.read(buffer) != -1) {
System.out.println(new String(buffer));
}
}
}
观察获取 InputStream 这句代码:
InputStream in = new BufferedInputStream(new FileInputStream("src/readme.txt"));
是不是和我们之前多次装饰的代码非常相似:
// 多次装饰
IBeauty meWithManyDecorators = new NecklaceDecorator(new RingDecorator(new EarringDecorator(me)));
事实上,查看 I/O 的源码可知,Java I/O 的设计框架便是使用的 装饰者模式,InputStream 的继承关系如下:
其中,InputStream 是一个抽象类,对应上文例子中的 IHouse,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 read 方法,这是一个抽象方法:
public abstract class InputStream implements Closeable {
public abstract int read() throws IOException;
// ...
}
这个方法会读取输入流的下一个字节,并返回字节表示的 int 值(0~255),返回 -1 表示已读到末尾。由于它是抽象方法,所以具体的逻辑交由子类实现。
上图中,左边的三个类 FileInputStream、ByteArrayInputStream、ServletInputStream 是 InputStream 的三个子类,对应上文例子中实现了 IHouse 接口的 House。
右下角的三个类 BufferedInputStream、DataInputStream、CheckedInputStream 是三个具体的装饰者类,他们都为 InputStream 增强了原有功能或添加了新功能。
FilterInputStream 是所有装饰类的父类,它没有实现具体的功能,仅用来包装了一下 InputStream:
public class FilterInputStream extends InputStream {
protected volatile InputStream in;
protected FilterInputStream(InputStream in) {
this.in = in;
}
public int read() throws IOException {
return in.read();
}
//...
}
我们以 BufferedInputStream 为例。原有的 InputStream 读取文件时,是一个字节一个字节读取的,这种方式的执行效率并不高,所以我们可以设立一个缓冲区,先将内容读取到缓冲区中,缓冲区读满后,将内容从缓冲区中取出来,这样就变成了一段一段读取,用内存换取效率。BufferedInputStream 就是用来做这个的。它继承自 FilterInputStream:
public class BufferedInputStream extends FilterInputStream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BUFFER_SIZE = 8192;
protected volatile byte buf[];
public BufferedInputStream(InputStream in) {
this(in, DEFAULT_BUFFER_SIZE);
}
public BufferedInputStream(InputStream in, int size) {
super(in);
if (size <= 0)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Buffer size <= 0");
}
buf = new byte[size];
}
//...
}
我们先来看它的构造方法,在构造方法中,新建了一个 byte[] 作为缓冲区,从源码中我们看到,Java 默认设置的缓冲区大小为 8192 byte,也就是 8 KB。
然后我们来查看 read 方法:
public class BufferedInputStream extends FilterInputStream {
//...
public synchronized int read() throws IOException {
if (pos >= count) {
fill();
if (pos >= count)
return -1;
}
return getBufIfOpen()[pos++] & 0xff;
}
private void fill() throws IOException {
// 往缓冲区内填充读取内容的过程
//...
}
}
在 read 方法中,调用了 fill 方法,fill 方法的作用就是往缓冲区中填充读取的内容。这样就实现了增强原有的功能。
在源码中我们发现,BufferedInputStream 没有添加 InputStream 中没有的方法,所以 BufferedInputStream 使用的是 透明的装饰模式。
DataInputStream 用于更加方便地读取 int、double 等内容,观察 DataInputStream 的源码可以发现,DataInputStream 中新增了 readInt、readLong 等方法,所以 DataInputStream 使用的是 半透明装饰模式。
这就是装饰模式,注意不要和适配器模式混淆了。两者在使用时都是包装一个类,但两者的区别其实也很明显:
纯粹的适配器模式 仅用于改变接口,不改变其功能,部分情况下我们需要改变一点功能以适配新接口。但使用适配器模式时,接口一定会有一个 回炉重造 的过程。
装饰模式 不改变原有的接口,仅用于增强原有功能或添加新功能,强调的是 锦上添花。
掌握了装饰者模式之后,理解 Java I/O 的框架设计就非常容易了。但对于不理解装饰模式的人来说,各种各样相似的 InputStream 非常容易让开发者感到困惑。这一点正是装饰模式的缺点:容易造成程序中有大量相似的类。虽然这更像是开发者的缺点,我们应该做的是提高自己的技术,掌握了这个设计模式之后它就是我们的一把利器。现在我们再看到 I/O 不同的 InputStream 装饰类,只需要关注它增强了什么功能或添加了什么功能即可。
五、外观模式
外观模式:外部与一个子系统的通信必须通过一个统一的外观对象进行,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一个一致的界面,外观模式定义了一个高层接口,这个接口使得这一子系统更加容易使用。外观模式又称为门面模式。
外观模式非常简单,体现的就是 Java 中封装的思想。将多个子系统封装起来,提供一个更简洁的接口供外部调用。
由于我们每天都要做这几件事,所以我们可以使用外观模式,将这几个子系统封装起来,提供更简洁的接口:
public class Facade {
public void open() {
Browser.open();
IDE.open();
Wechat.open();
}
public void close() {
Browser.close();
IDE.close();
Wechat.close();
}
}
它使得两种不同的类不用直接交互,而是通过一个中间件——也就是外观类——间接交互。外观类中只需要暴露简洁的接口,隐藏内部的细节,所以说白了就是封装的思想。
外观模式非常常用,(当然了!写代码哪有不封装的!)尤其是在第三方库的设计中,我们应该提供尽量简洁的接口供别人调用。另外,在 MVC 架构中,C 层(Controller)就可以看作是外观类,Model 和 View 层通过 Controller 交互,减少了耦合。
六、享元模式
享元模式体现的是 程序可复用 的特点,为了节约宝贵的内存,程序应该尽可能地复用,简单来说 享元模式就是共享对象。
享元模式:运用共享技术有效地支持大量细粒度对象的复用。系统只使用少量的对象,而这些对象都很相似,状态变化很小,可以实现对象的多次复用。由于享元模式要求能够共享的对象必须是细粒度对象,因此它又称为轻量级模式。
有个细节值得注意:有些对象本身不一样,但通过一点点变化后就可以复用,我们编程时可能稍不注意就会忘记复用这些对象。
七、代理模式
代理(Proxy)提供了对目标对象另外的访问方式;即通过代理对象访问目标对象.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目标对象实现的基础上,增强额外的功能操作,即扩展目标对象的功能。
这里使用到编程中的一个思想:不要随意去修改别人已经写好的代码或者方法,如果需改修改,可以通过代理的方式来扩展该方法。
举个例子来说明代理的作用:假设我们想邀请一位明星,那么并不是直接连接明星,而是联系明星的经纪人,来达到同样的目的.明星就是一个目标对象,他只要负责活动中的节目,而其他琐碎的事情就交给他的代理人(经纪人)来解决
代理模式的关键点是:代理对象与目标对象。代理对象是对目标对象的扩展,并会调用目标对象。
静态代理
静态代理在使用时,需要定义接口或者父类,被代理对象与代理对象一起实现相同的接口或者是继承相同父类.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需求:在网络请求前后,分别打印将要发送的数据和接收到数据作为日志信息。此时我们就可以新建一个网络请求的代理类,让它代为处理网络请求,并在代理类中打印这些日志信息。
新建网络请求接口:
public interface IHttp {
void request(String sendData);
void onSuccess(String receivedData);
}
新建 Http 请求工具类:
public class HttpUtil implements IHttp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quest(String sendData) {
System.out.println("网络请求中...");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Success(String receivedData) {
System.out.println("网络请求完成。");
}
}
新建 Http 代理类:
public class HttpProxy implements IHttp {
private final HttpUtil httpUtil;
public HttpProxy(HttpUtil httpUtil) {
this.httpUtil = httpUtil;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quest(String sendData) {
httpUtil.request(sendData);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Success(String receivedData) {
httpUtil.onSuccess(receivedData);
}
}
现在我们在 HttpProxy 中新增打印日志信息:
public class HttpProxy implements IHttp {
private final HttpUtil httpUtil;
public HttpProxy(HttpUtil httpUtil) {
this.httpUtil = httpUtil;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quest(String sendData) {
System.out.println("发送数据:" + sendData);
httpUtil.request(sendData);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Success(String receivedData) {
System.out.println("收到数据:" + receivedData);
httpUtil.onSuccess(receivedData);
}
}
客户端验证:
public class Client {
@Test
public void test() {
HttpUtil httpUtil = new HttpUtil();
HttpProxy proxy = new HttpProxy(httpUtil);
proxy.request("request data");
proxy.onSuccess("received result");
}
}
运行程序,输出如下:
发送数据:request data
网络请求中...
收到数据:received result
网络请求完成。
这就是代理模式的一个应用,除了 打印日志,它还可以用来做权限管理。代理类看起来和装饰模式的 FilterInputStream 一模一样,但两者的目的不同,装饰模式是为了 增强功能或添加功能,代理模式主要是为了加以控制。
静态代理总结:
- 可以做到在不修改目标对象的功能前提下,对目标功能扩展
- 缺点:因为代理对象需要与目标对象实现一样的接口,所以会有很多代理类,类太多。同时,一旦接口增加方法,目标对象与代理对象都要维护
如何解决静态代理中的缺点呢?答案是可以使用动态代理方式
动态代理
动态代理有以下特点:
- 代理对象,不需要实现接口
- 代理对象的生成,是利用JDK的API,动态的在内存中构建代理对象(需要我们指定创建代理对象/目标对象实现的接口的类型)
- 动态代理也叫做:JDK代理,接口代理
JDK中生成代理对象的API
代理类所在包:java.lang.reflect.Proxy
JDK实现代理只需要使用newProxyInstance方法,但是该方法需要接收三个参数,完整的写法是:
static Object newProxyInstance(ClassLoader loader, Class<?>[] interfaces,InvocationHandler h )
注意该方法是在Proxy类中是静态方法,且接收的三个参数依次为:
- ClassLoader loader:指定当前目标对象使用类加载器,即被代理的类的 ClassLoader,获取加载器的方法是固定的。
- Class<?>[ ] interfaces:目标对象实现的接口的类型,即被代理类的 Interfaces,1和2中两个参数都是 目标对象 中的,每个类都有,固定写法。
- InvocationHandler h:实现调用被代理类的任意方法时,都通过一个方法间接调用。会把当前执行目标对象的方法作为参数传入
代码如下:
/**
* 创建动态代理对象
* 动态代理不需要实现接口,但是需要指定接口类型
*/
public class HttpProxy implements InvocationHandler {
private HttpUtil httpUtil;
public IHttp getInstance(HttpUtil httpUtil) {
// 维护一个目标对象
this.httpUtil = httpUtil;
// 给目标对象生成代理对象
// newProxyInstance(ClassLoader loader, Class<?>[] interfaces,InvocationHandler h)
return (IHttp) Proxy.newProxyInstance(httpUtil.getClass().getClassLoader(), httpUtil.getClass().getInterfaces(), this);
}
// InvocationHandler()中的invoke方法
// 调用 httpUtil 的任意方法时,都要通过这个方法调用
@Override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prox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Object result = null;
if (method.getName().equals("request")) {
// 如果方法名是 request,打印日志,并调用 request 方法
System.out.println("发送数据:" + args[0]);
// 反射调用函数
result = method.invoke(httpUtil, args);
} else if (method.getName().equals("onSuccess")) {
// 如果方法名是 onSuccess,打印日志,并调用 onSuccess 方法
System.out.println("收到数据:" + args[0]);
// 反射调用函数
result = method.invoke(httpUtil, args);
}
return result;
}
}
修改客户端验证一下:
public class Client {
@Test
public void test() {
HttpUtil httpUtil = new HttpUtil();
IHttp proxy = new HttpProxy().getInstance(httpUtil);
proxy.request("request data");
proxy.onSuccess("received result");
}
}
输出结果跟之前一样的就不贴了。
总结:
代理对象不需要实现接口,但是目标对象一定要实现接口,因为代理对象要拿到目标对象的类加载器和接口类型!否则不能用动态代理。
Cglib代理(Code Generation Library)
上面的静态代理和动态代理模式都是要求目标对象是实现一个接口的目标对象,但是有时候目标对象只是一个单独的对象,并没有实现任何的接口,这个时候就可以使用以目标对象子类的方式类实现代理,这种方法就叫做:Cglib代理
Cglib代理,也叫作子类代理,它是在内存中构建一个子类对象从而实现对目标对象功能的扩展
- JDK的动态代理有一个限制,就是使用动态代理的对象必须实现一个或多个接口,如果想代理没有实现接口的类,就可以使用Cglib实现
- Cglib是一个强大的高性能的代码生成包,它可以在运行期扩展java类与实现java接口。它广泛的被许多AOP的框架使用,例如Spring AOP和synaop,为他们提供方法的interception(拦截)
- Cglib包的底层是通过使用一个小而块的字节码处理框架ASM来转换字节码并生成新的类。不鼓励直接使用ASM,因为它要求你必须对JVM内部结构包括class文件的格式和指令集都很熟悉
Cglib子类代理实现方法:
- 需要引入cglib的jar文件,但是Spring的核心包中已经包括了Cglib功能,所以直接引入
pring-core-3.2.5.jar
即可 - 引入功能包后,就可以在内存中动态构建子类
- 代理的类不能为final,否则报错
- 目标对象的方法如果为final/static,那么就不会被拦截,即不会执行目标对象额外的业务方法
代码示例:
目标对象类:UserDao.java
/**
* 目标对象,没有实现任何接口
*/
public class UserDao {
public void save() {
System.out.println("----已经保存数据!----");
}
}
Cglib代理工厂:ProxyFactory.java
/**
* Cglib子类代理工厂
* 对UserDao在内存中动态构建一个子类对象
*/
public class ProxyFactory implements MethodInterceptor{
//维护目标对象
private Object target;
public ProxyFactory(Object target) {
this.target = target;
}
//给目标对象创建一个代理对象
public Object getProxyInstance(){
//1.工具类
Enhancer en = new Enhancer();
//2.设置父类
en.setSuperclass(target.getClass());
//3.设置回调函数
en.setCallback(this);
//4.创建子类(代理对象),以目标对象子类的方式类实现代理
return en.create();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intercept(Object obj,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MethodProxy proxy) throws Throwable {
System.out.println("开始事务...");
//执行目标对象的方法
Object returnValue = method.invoke(target, args);
System.out.println("提交事务...");
return returnValue;
}
}
在Spring的AOP编程中:如果加入容器的目标对象有实现接口,用JDK代理,如果目标对象没有实现接口,用Cglib代理。